原创:十点甘蓝蓝
一对夫妻开车去婆家看女儿,行驶到高速公路上,妻子提议先去吃火锅,再去看女儿,丈夫则坚持先去看女儿。
争执中,妻子看丈夫不愿意改变路线,一气之下就打开车门跳车,结果因为车辆行驶速度快、头部先着地,不幸死亡。
法院裁决,丈夫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一审判决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有人认为丈夫专注开车,不会想到妻子真的跳车;有人认为妻子作为乘客,有中途下车的自由。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桩因为情绪失控,由小事演变成的悲剧。
而生活中大多数情绪失控,也都和生气有关。
一气之下说了不该说的话,甚至出手打了人,生气的后果,又总是让人后悔不已。
在平静的状态下,我们知道生气没有用、生气只会伤害自己、生气的后果只能由自己承担,但是当情绪按钮被触动、愤怒上头,这些道理就用不上了。
我们无法强制自己权利被侵犯时不生气,但是要学会在愤怒的情绪之下管理自己的行动不失控、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
哲学家塞内尔说,“愤怒是所有情绪中最令人憎恶的,最狂暴的。”
我们为什么会生气?
心理学认为,愤怒是他人的行为不符合你的需要和惯常期待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它是在感到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财产、个人形象、公平或对舒适的合理期望造成威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每一种情绪都是我们应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反应,受到威胁会恐惧、得到想要的东西会满足、失去所爱会伤心……
而愤怒是在受到攻击和伤害时,保护自己权益和边界的方式。
生气的时候你会感到血气上涌,拳头特别有力量,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血液会更多地流向四肢,以便逃离现场或者做出反击。
《你可以生气,但不能越想越气》是一本剖析情绪背后的动因、从而学会掌控情绪的书,作者认为,情绪是无辜的,情绪是一种工具。
水广岛子|四川文艺出版社
所有的情绪都是在提醒你,目前你身处的状态,对你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因此,情绪是一种最好的自我保护。
但是,如果没有解决情绪背后的困境,任由情绪发酵,演变成情绪化的思考,越想越气、越想越委屈,就会变成一种“防卫过当”,伤人伤己。
书中有一个故事,上司给下属分配了工作,结果他根本没干就下班回家了,气得上司无心工作。
一开始,上司的愤怒来自于“计划落空”,原本计划这项工作由下属完成,结果出现意外,他可能又要自己做,这种愤怒再正常不过。
重要的是接下来怎么做。
他可能会想到:这个人,吩咐给他工作,他干也不干就跑回家了,脑子里究竟在想什么?他是不是没把我放在眼里?
越想越复杂,越想越生气,气到自己也无心工作。
这时候人们可能会说:“你又不能把他叫回来继续工作,生气也没用,还是消消气吧。”
但是这样的安慰无济于事,甚至让他更加生气。
此时,真正让他生气的已经不是“工作没干就回家”,而是“他没把我放在眼里”带来的愤怒和屈辱感,演变到这一步,他已经陷入情绪化思考的泥潭。
最终无非两种结果,一是上司火冒三丈地打电话给对方,把他批评一番;二是上司隐忍不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等到下次对方犯错时一起发作。
如何避免情绪化的思考?书中给出了六个建议。
一是掌控自己的身体状态。
喝醉的人往往会情绪失控,给周围的人造成麻烦,是因为在酒精的作用下,人的自控力下降,情绪和理智的平衡被打破。
疲劳也会引发同样的状况,很多人都会在辛苦的工作之后脑海里涌上各种思绪,变得情绪焦躁。但是第二天一觉醒来,又觉得豁然开朗。
荷尔蒙不平衡也有可能造成“情绪激动”,有些人会在生理期前心烦意乱,甚至出现“经前焦虑症”。
知道自己在某种身体状况下,会容易情绪激动,就可以避免情绪引发的无谓争端。
二是转换视角看问题。
在车上被踩了脚,对方却连一句道歉都没有,于是你发火了,这本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情绪。
如果你怒气冲冲,不断纠结于“连句道歉都没有”,可能就会把单纯的某种情绪抬升至“情绪激动”。
尤其是那些平时就认为“自己不被人尊重”、自我肯定程度低的人,会因此放大到“为什么总是自己吃亏”的受害者心态。
对方没有道歉,错在对方,我们要学会转换视角,把问题还给对方。
“他踩了别人的脚还不道歉,可能是没有意识到吧”、“可能是不习惯挤地铁,慌里慌张的吧”……
每次发火的时候,要养成转换视角的习惯,“虽然我的脚被踩得很疼,但是他道不道歉是他的事”,而不是陷入“为什么总是我”之类的“受害者心态”。
三是通过写“好友笔记”的方式提升自我肯定程度。
生气也好,烦闷也罢,只要某种情绪产生,就把它写在笔记本上。
比如在昂贵的餐厅里吃到了难吃的食物,也没办法以食物质量来要求退款,只能失望而归。
在笔记本上如实写下自己的情绪:满怀期待的大餐,口味奇怪,很失望。店员服务态度不好,很窝火。
接下来,设想最好的朋友会怎么安慰你。
“哪家店?赶快拉入黑名单。下次我带你去一家更好的店,保证你会惊喜。”
记录情绪、模仿好友安慰自己,自我肯定的程度会越来越高,就有越来越少的事能让你情绪化。
四是放下“应该”,为“希望”而生活。
“应该做这件事”、“事情应该是那个样子”,如果陷入这种“应该”思维,就会把“所有人都应该这样,但他却没有做到”之类的个人“正确”强加于他人。
“应该”思维是会让人变得“情绪化”的思维方式之一,我们的行为准则不是“应该”,而是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不乱丢垃圾、不随意插队,不是因为“应该”如此,而是“希望”拥有互相尊重、友爱的环境,这就是从应该到希望的转变。
五是远离让人情绪化的现场。
在情绪即将爆发的时候,保持物理距离是最保险的手段。
和男朋友吵架,越吵越生气,吵到要分手。
“要分手”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彼此都在情绪激动、无法自控的状态下,这个打击会显得更加猛烈。
与其琢磨“真的严重到要分手吗”,不如从现场离开,冷静下来再考虑如何处理两个人的关系。
“情绪激动”时做的决定,大多会追悔莫及。
六是找到“自动开关”,关闭“心灵百叶窗”。
很多时候,情绪化的场景都会反映出一个人根深蒂固的自卑和深深的心灵创伤。因此如果一味地克制情绪,就会变相导致自我压抑。
与其努力避免情绪化,不如去了解自己“情绪激动”的触发条件。
比如,别人打听我的工作成果时,“自动开关”就会打开;看见插队等“不道德”行为时,“自动开关”就会打开;被父母教训,回想起童年阴影时,“自动开关”就会打开……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动开关”,当你找到它们之后,这些条件被触发时,就“关闭心灵百叶窗”,也就是不闻不问。